贵州葛镜桥
桥梁简介
葛镜桥,俗称豆腐桥,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东南2.5千米麻哈江上。该桥全长51.44米,桥面宽8.5米,高约30米,为三孔尖顶,三孔联拱,被誉为"西南桥梁之冠"。
葛镜桥由明代官员葛镜主持修建,历经三十年,两次失败,最终于1618年建成。桥体稳架在稳显相迎的石墩上,使得大、中、小三个桥孔不同预应力获得平衡。从远处看,石桥就像一幅巨大的变形太极图,把中国石桥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在水乳交融中得到呈现。
历史沿革
葛镜桥的建造过程充满传奇色彩。据史料记载,葛镜为建此桥,先后三次重建,历时12年,耗资巨大。在第三次重建时,葛镜亲自督工,日夜守候在工地,最终建成这座坚固的石拱桥。这座桥不仅解决了当地交通问题,更成为贵州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
建筑特色
- 三孔尖顶,三孔联拱设计
- 桥墩由南往北依次降低
- 北面桥墩镶贴于绝壁之中
- 中桥墩筑于江中礁石上
- 采用石灰岩料相错砌成
葛镜桥全长51.44米,宽8.5米,高23米,主拱跨度30米。桥身采用当地优质石材建造,桥墩设计独特,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冲击。桥面石板铺就,两侧设有石栏杆,雕刻精美,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。
建筑工艺详解
三孔联拱
主拱跨径25.62米,高9.61米;中拱跨径12.3米、高7.9米;小拱跨径6.26米,高5.02米。
桥墩设计
桥墩由南往北依次降低,北面的桥墩镶贴于绝壁之中,而立于江中的桥墩筑于平常凸出水面的一块大礁石上。
建筑材料
采用石灰岩料相错砌成,看似极不规则,却异常坚固,历经近四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。
传说故事
豆腐桥的传说
传说张三丰被葛镜为民造桥的执着所感动,托梦给福泉城的官员百姓,令每家磨制一箱豆腐,然后用法力将豆腐变成石头砌成此桥,因此葛镜桥有了俗名"豆腐桥"。
三次建桥
葛镜两次建桥失败,第一次在上游建桥未成已塌,人称"上倒桥";第二次在下游建桥虽成,仍被山洪冲垮,人称"下倒桥"。第三次建桥时,他变卖家产,重新招募能工巧匠,历经30年终于将桥建成。
茅以升的评价
抗日战争时期,桥梁专家茅以升带领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对该桥进行测算,得出"抗压均无问题,10吨重型汽车也可安全通过"的结论,评价为"中国古代名桥之一",并赞叹"北有赵州桥,南有葛镜桥"。
文化价值
葛镜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,更是贵州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。它体现了明代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,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。同时,葛镜桥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葛镜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。它不仅是贵州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也是研究明代桥梁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。同时,葛镜桥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是了解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图片展示

葛镜桥全景

葛镜桥侧面

葛镜桥近景
保护现状
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葛镜桥得到了良好的保护。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,并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。同时,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座珍贵的古桥。
近年来,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:
- 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
- 定期进行桥梁检测和维护
- 限制重型车辆通行
- 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
- 建立数字化档案
周边景点
福泉古城
距离:2.5公里
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,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麻哈江
距离:0公里
葛镜桥横跨其上,风景秀丽,水流湍急。
福泉山
距离:3公里
道教圣地,张三丰曾在此修道8年。
旅游信息
基本信息
地理位置: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东南2.5千米麻哈江上
开放时间:全年开放
门票:免费
建议游览时间:1-2小时
交通指南
自驾:自福泉市人民政府出发,路程约1.8千米,约8分钟到达
公交:可乘坐福泉市区公交到达
停车场:景区设有免费停车场
温馨提示
• 请爱护文物,不要攀爬桥体
• 注意安全,遵守景区规定
• 建议携带相机,记录美景
• 春秋季节温差较大,注意保暖